当前位置:求艺网 » 考试资讯 » 正文页

2014初级护师要点之发热的观察、护理讲解

2014-3-10 11:12:00 | 点击334

    2014年初级护师要点:发热的观察、护理


  疾病、药物与其它因素(高热或寒冷环境),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时,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关系发生变化,出现异常体温。体温过高或过低都是异常现象。


  病理性的体温升高超过一般人的正常范围称发热。由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,使体温中枢功能紊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所致。发热是疾病的常见症状,也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,但长期发热可使体内能量物质大量消耗。引起重要器官功能发生障碍。


  1.引起发热的原因


  (1)感染性发热:临床上最常见,包括生物性病原,如细菌、病毒、立克次氏体、原虫、寄生虫等感染引起。


  (2)非感染性发热:中枢性发热,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所致(中暑、脑外伤);吸收热(大面积烧伤、内出血);变态反应性发热(风湿热、药物热、输液反应);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发热(甲亢、失水)。


  2.发热程度的划分(以口腔温度为计)


  (1)低热体温37.5~37.9℃。如结核病,风湿热。


  (2)中等热体温38-38.9℃。如一般性感染性疾病。


  (3)高热体温39~40.9℃。如急性感染疾病。


  (4)超高热体温41℃以上,如中暑。


  3.发热的过程


  (1)体温上升期:其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。临床表现病人自感畏寒、无汗、皮肤苍白。由于皮肤血管收缩,皮温下降所致。此期时间长短因素而异,有的几小时体温就上升到最高点,如肺炎双球菌性肺炎、疟疾等;也有在数日内上升到最高点,如伤寒疾病等。


  (2)高热持续期: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,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。病人表现出颜面潮红,皮肤灼热,口唇干燥,呼吸和脉搏加快,此期可持续数小时、数天甚至数周。



  (3)体温下降期(退热期):其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减少,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。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下降。退热的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。骤退型体温急剧下降;渐退型为体温逐渐下降。体温下降时,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,老年体弱及心血管病者,易出现血压下降、脉搏细速、四肢厥冷等虚脱休克现象,应密切观察、加强护理。如果体温突然下降,脉搏、呼吸增快,全身症状加重,则是病情恶化的表现。若是体温下降,症状减轻,则表示病情好转,趋向正常。



该条资讯已发布3672天,可能已失效。 【仅供参考!】
本文转载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(联系电邮:kefu@qeo.cn QQ:827027711)
一周热门培训分类